美国精英大学:“深夜发吃”是最拉仇恨的事

作者:张慧 来源:《意林1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选择出国读书的小伙伴越来越多,美国名校似乎成了不少尖子生的首选。不过,在光鲜的留学生活背后可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经济问题。在美国不少名校的大学生对于在社交网络上“深夜发吃”可能会深恶痛绝,因为他们有时连基本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美国的高校与越来越庞大的困难学生的需求脱节,这让很多社会学专家深感忧虑。(喵咪)

  精英大学也有学生挨饿

  每天早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克里斯蒂·加纳马拉(Christine Janumala)都会检查书包里的必需品:教科书、笔记本、笔,以及至少一个饭盒。

  支付完学费和生活费,克里斯蒂已没有购买食物的预算。课间休息时,她会溜进学生俱乐部,把别人剩下的比萨饼和三明治装走。如果足够幸运,她能捡来一天的口粮。

  “没有足够的食物吃太惨了。”21岁的克里斯蒂来自加州圣安娜,她的父母是第一代印度移民,她是家中第一个进入美国大学的孩子。奖学金和其他援助只够克里斯蒂支付不到一半的学费,这意味着她要凭借一己之力应对剩下的学费,并在物价昂贵的纽约生活。“我需要好好筹划才能保证一日三餐都有饭吃。”

  哥伦比亚大学有92亿美元的捐赠,刚刚获得了美国政府10亿美元的财政援助。这么富裕的大学还有学生吃不饱饭,令人意外。但随着越来越多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加之学费的飙升,在精英大学饿着肚子上床睡觉的学生已不是新鲜事。

  克里斯蒂说,她身边境遇与她相似的同学不在少数。为了糊口,他们会翻垃圾箱找食物,或者去当地的超市,讨要过了保质期、要被扔掉的食物。

  半数社区大学学生饿着肚子上学

  说起“舌尖上的校园”,浮现在眼前的通常是琳琅满目的食堂、五花八门的宵夜、堆积如山的零食。在美国大学食物过剩现在同样严重。保洁员总会在清扫厨房时发现吃了一半就丢掉的汉堡,或者堆在托盘上的煎饼。

  然而,这只是一部分富裕学生的生活状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温饱线上挣扎。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教育政策与社会学教授萨拉·歌德瑞克-拉博(Sara Goldrick-Rab),2015年对美国10所社区大学的4000名学生进行了调研,发现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存在饮食问题。

  虽然社区大学的生活成本相对低廉,但学生更难从政府或学校获得足以支撑生活的援助。

  饥饿对学习效果和完成大学学业都有很大的影响。显而易见,承受饥饿的折磨时,学生很难在课堂上集中精神。另一方面,学生很可能因为吃不饱而中断学习。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打工,或者干脆休学,专门赚钱糊口。这让学生们很难在规定的时间毕业。

  帮扶项目未解决是学生挨饿的本质问题

  一些社区大学已开始采取措施帮助饥肠辘辘的学生,名校却将这个问题留给学生创办的食物分享计划或食物银行。唯一的例外是加州大学。2015年,该校花费7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93万元),调查有多少本校学生吃不饱饭。

  据统计,美国大学校园中已建立了200个食品室,其中至少有50个是2015年刚出现的。在哥伦比亚大学,那些不喜欢去食堂吃饭的学生可以将用餐的额度送给需要的同学。几个本科生开发了一个App,随时更新校园中哪里有免费食物。

  研究者称,虽然这些举动都是出于善意,但没有解决学生挨饿的本质问题。

  在过去10年中,接受资助赤贫者的联邦佩尔助学金的大学生人数,已从530万增长到820万。生活成本的迅速增加,让助学金越发杯水车薪,生活必需品甚至变成了奢侈品,比如食物。此外,美国家庭收入的中位数近年来持续下降,这不仅影响了贫困家庭,也让曾经富裕的家庭捉襟见肘。

  学生课外打工拿的通常是最低工资,他们必须面对巨额的助学贷款和严峻的生活。

  很多挨饿的学生无法通过政府获得食物援助。萨拉调查的学生中,只有20%从政府的“补充营养援助计划”(SNAP)中获得过食物。部分原因在于,被称为“食品券计划”的SNAP对申请者有诸多限制和要求。申请的过程也让人头昏脑涨,学生必须到学校的行政办公室排很长时间的队,然后填写一大堆文件。更多的学生宁可饿肚子也不想申请贷款,因为害怕负债的压力。

  “他们不是无所事事的懒汉,”美国非营利组织“食物行动中心”的项目总监丽莎·皮茨告诉美国《大西洋月刊》,“他们是拼命打工赚取学费的孩子,居然还要挨饿。我真心希望他们毕业后能找到薪水丰厚的工作。”(之路摘自《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