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罗顿高中:美国政治精英的摇篮

作者:周一妍 来源: 《意林》杂志

  格罗顿的每个学生每年都会轮到做一回餐厅侍应生。重要聚餐时,每一张餐桌上,学生和老师们一起用餐。

  如此规定,起源于创始人恩迪葛·皮博迪牧师提出的“斯巴达式”教育哲学。

  从美国第 32 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到目前第 44 任总统奥巴马,每一位总统都会给格罗顿高中写一封信,表彰他们为国家培养精英人才。这些信陈列在教学楼一楼一条长廊的转角。奥巴马给格罗顿校长理查德·康默森(Richard Commons)的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理查德: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的领袖。高质量的学校教育让学生明白他们在全球社区扮演的角色,这一点至关重要。”

  ※少年罗斯福的人生转折※

  走在格罗顿高中教学楼,四处都能发现罗斯福的影子。在其他美国私立高中不常见的一个超大自习室的木墙壁上,刻着格罗顿高中从 1886 年至今所有毕业生的名字,1900 年的那块木板上刻着罗斯福的名字。一楼长廊的著名校友展示长廊里挂着罗斯福的黑白照,而走廊一角“总统来信”展示区,罗斯福的信也被放在最前面。学校的木工课老师告诉记者,他还知道教学楼顶楼有个密室,传说罗斯福在里面扔过一只鞋子。

  然而,1896 年刚进入格罗顿读书时的罗斯福,并不是一个出挑的孩子。

  罗斯福发现,要成为校园明星,团体运动(尤其是足球和棒球)几乎可以说是唯一途径。然而,从小在相对封闭孤独环境下成长的罗斯福,虽然身材高大但十分笨拙。

  他不断尝试,勤奋练习,直到 1899 年终于成为学校棒球队领队。这是他人生第一个不用屈居于人的职位。他日后的许多努力,都从这一转折点开始。

  最终罗斯福因为辩论特长成为校园名人。他是“辩论学会”的核心成员,而格罗顿的“辩论社”是校内历史最悠久的社团。能说会道是一个政客最基本的素质,每当秋季校庆日后一天晚餐时,学校会组织学生和教师参加“校内辩论”。

  ※“要想管之,必先予之”※

  格罗顿的教室古典而庄重,老旧简朴的教师讲台是古董,也是一种象征。上课的时候,课桌会被摆放成“凹”字形,学生的课桌围绕着老师,老师可以跟学生近距离交流,但与平等亲近并存的,是权威、自尊、自律。其他美国顶尖名校推崇的“哈克尼斯圆桌教学法”在这里并不流行。

  “我们是一所注重传统的学校。”在学校就读十年级的马晨宇在大连出生长大,在澳洲读完初中后,考入格罗顿高中读书。他说,学校的许多传统,从建校以来从未改变。

  比如,每个学生必须修读两年制的拉丁文或者古希腊文,掌握一至两门古典语言;每年秋季和春季学期,学校每周一次正式聚餐,老师和学生一同家庭式地吃饭,学生每年会轮到一次担任侍应生。“好像回到了小时候,父母教育我要承担家务,尊重长辈,热爱家庭。”马晨宇说。

  最特别的一点是,学校要求所有住宿生(住宿生占总学生的88%)晚上回到寝室,在晚聚会结束后,必须跟宿舍老师以及协助管理宿舍的十二年级的学长学姐“握手”。“我们不觉得这是形式主义,而是发自内心感谢他们一天以来对我们的帮助。”马晨宇说。

  除了品德和礼仪教育外,公共服务也是格罗顿高中生的必修课。创始人恩迪葛·皮博迪牧师提出的校训“要想管之,必先予之”在 129 年间一直是学校的灵魂。

  马晨宇每天课后都会参加两小时的校外生态保护劳动。格罗顿 400 英亩土地中有很大一片森林,马晨宇和他的同学下课后在森林里学习修剪枝叶、清扫落叶,对当地的森林资源进行观察和资料记录。

  通常,周日是全校师生固定的“宗教服务日”,需要进行至少 1 小时服务活动。马晨宇选择去参加教堂服务。一个八年级的中国学生告诉记者,他每周日参加了 1 小时冥想活动,学生们在英语老师的带领下分享哲学故事,净化心灵,“这也是另一种服务形式”。

上一篇: 窗中戏剧     下一篇: 大佬们的高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