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于正相煎何太急

作者:韩松落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需求与市场 估准时代 成功学

  在我看来,琼瑶和于正,在创作上有许多声气相通的地方,尤其在精确估算时代这点上,他们的水准不相上下。他们交出的,与其说是文艺作品,不如说是时代鉴定报告:你们是什么样的,你们需要什么?

  琼瑶的创作开始很早,但真正开始写长篇小说,是在六十年代。这个时候的琼瑶小说清新质朴,写于1964年的《烟雨濛濛》和《几度夕阳红》,描摹了当时的时代气氛。《烟雨濛濛》里,陆依萍的妈妈,抱着虎皮褥子缅怀过往;《几度夕阳红》里,李梦竹为了招待女儿的男朋友,要把家里的榻榻米和木挡墙拆掉。

  原因显而易见,琼瑶本人的生活正是如此,她的读者——工厂妹和女学生,也正在经历这样的生活。她曾是女学生,她知道女学生们要什么:贫寒生活里的一点点期望,一点点质朴的爱情。

  随后,台湾经济起飞,琼瑶本人的生活层次,也得到极大提升,她开始以商人的自觉,来打量自己的创作。六十年代琼瑶小说里,为生活而挣扎的桥段消失了,七十年代的琼瑶主人公,一出现就是“进入新场所之后的女人”,这个新场所,生活丰裕。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唯美成了琼瑶影视的全部诉求。男女主人公的活动背景,一律是花园、海滩、客厅。她的主人公,从来都是众星拱月,他们生活在花海、林荫道之中,一旦要恋爱追逐,草原马上应声出现。

  在对“唯美”的追求上,于正和琼瑶也基本一致,演员要美,要年轻,服装的面料和颜色要艳丽,更要“正”,剧中人们活动的背景,也得尽可能地美到无瑕,像网友说的:“打架捉人要在红叶下,大街上说话要站在卖花人旁边,小湖边大冬天的秃树旁边要放两棵开黄花的树,屋里聊天有一圈花的摆设,谈情说爱也在油菜花丛中进行。”

  于正提供的,正是这样一套给年轻人的“私人定制”。所以,不管琼瑶对他的指控是否有结果,他恐怕都会毫发无损,因为,他争取到的,不是那些看穿他估算的人,而是那些毫不在意的年轻人,他们甚至不需要说服,也不需要去刻意拉拢,对这套定制和定制人,他们天然接受。

  【素材分析】一个能看穿目标群体心理需求的商人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于正与琼瑶作品之所以成功即看穿了年轻人的心理需求,迎合了年轻人的价值观。抛开抄袭或套用不谈,作为一个商人,无论琼瑶还是于正,都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