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我的自述

作者:习近平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我1969年从北京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从小父亲就要求我们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走上社会后,对这一点的体会就更加深刻。特别是当年上山下乡到陕北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

  回想我刚下乡的时候,有二三十个知识青年,都是军队干部子弟,半年后大部分都当兵走了。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就剩我一个坚守在那里,最初我感到十分孤独。但后来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在梁家河我跟大家一起干活儿,生活习惯了,劳动也过了关,群众中到我这儿串门的人多了起来,我那窑洞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村中心。每天晚上,老老少少络绎不绝,讲古今中外,讲他们感受到的新鲜事,渐渐地就连支部书记有什么事都找我商量。他说,年轻人见多识广,比他懂得多。慢慢地,我和群众融为了一体,那时,我感到自己生活得很快乐。

  我一边当着村干部,一边渴望着有机会能上学深造。那时报大学,清华只有两个名额在延安地区,我三个志愿都填了清华大学。

  因家庭缘故,县里将我报到地区,地区不敢做主,清华大学来招生的人也不敢做主,要请示清华大学。直到1975年“右倾翻案风”的时候,我的父亲被解除了监护,下放到洛阳耐火材料厂,厂里给开了个“土证明”:“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于是我踏进了清华园。上山下乡中对学习的渴望,使我与清华大学结下了读书缘。从政近二十年后,我在清华读了在职的研究生和博士,学习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1982年我从中央军委办公厅下到河北正定县,作出了再下基层的选择。当时有许多人对我的选择不理解。因为我之前是给耿飚同志当秘书,他是当时的国防部长,又是政治局委员。那时候从北京下去的人,有刘源和我。我们俩不谋而合,都要求走跟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因为基层离群众最近,最能磨炼人。

  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封建社会的官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共产党人不干点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说得过去吗?

  总之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的影响十分深刻。它让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要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使我拥有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身置于群众中,会使我感到非常踏实,非常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做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