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式结构巧穿插,横式结构妙慢放

作者:李文镪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有人把历年来中考专场上记叙文写作出现的问题归纳为下面的“八大硬伤”:一为套,指文章的结构硬套已有的陈旧、固定的模式,导致内容与结构“两张皮”;二为假,指叙述的事件假,表达的情感假;三为旧,指表现文章主题的素材陈旧;四为泛,指表达的指向不明确,内容不集中;五为盲,指写作的过程很盲目,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没有确定一个中心,也没有明确的立意;六为怪,指主观上想出奇制胜,客观上却显得不伦不类;七为傻,指在选材布局和语言表达上犯一些低级的错误;八为抄,指照搬照抄书刊上现成的作品。

  大家可以先自我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是否在其中的某一点上不幸“中招”。

  千万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去触碰上述的“八大硬伤”,否则会碰得头破血流;万万不要去挑战那些已阅过无数高分甚至满分作文的阅卷老师的智力和眼光,不然会落得遍体鳞伤。不能“碰”又不能“战”,到底怎么办?我们认为:可以借鉴那些满分高分文的构思、行文亮点,但不能照搬照套;可以模仿优秀作文的构思方式,但切忌形成内容和结构“两张皮”的现象。

  记叙文写作是中考作文家族的主力军。中考作文命题人在命制作文题时,往往明确要求考生“写一篇记叙文”居多,即使在要求中“文体不限”的作文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考生也会选择写记叙文进行应考。写好记叙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考场记叙文主要以记事为主,也有部分写人、绘景、状物的文章。不管是哪一类高分记叙文,其获得高分甚至满分的缘由,大都是做到了文体规范、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立意深刻的;其获得高分甚至满分的手段,不外乎熟练地运用两把“剪刀”:一把叫“穿插”,另一把叫“慢放”。

  一、巧用穿插:纵式结构记叙文写作的命根

  用纵式结构来构思记叙文,常常以时间先后顺序、事件发展顺序、情感层层深入顺序来组织材料。这种构思方式的优势,在于能让阅卷老师原原本本地了解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具体过程,掌握人物的情感渐进过程或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但也容易落下表达方式单一、叙事平铺直叙缺少波澜、立意就事论事简单肤浅等方面的毛病。避免这些毛病形成的法宝,就是巧妙地运用“穿插”。

  所谓穿插,就是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在叙事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有目的地插入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相关内容。

  1.插入时间、地点、环境等起线索作用的内容,使文章结构疏朗

  就是根据事件的发展顺序,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片段前插入表示时间、季节、地点、不同环境的内容,使文章在结构上清晰明朗。如叙述自己从少年到青年的事件,可以在每个事件片段前插入“九岁时”“十二岁时”“现在”等时间词,使文章段落清晰,节奏疏朗;写“都是考题闯的祸”这一文题,可以在叙述自己因考试成绩不好而引起的遭遇前,插入“教室里”“宿舍里”“回到家里”等表地点转换的语句,使文章脉络清楚,过渡衔接自然。

  2.穿插反复的内容,使文意形成层层递进之势

  在记叙文中的“穿插”,最常用、最基本的手法是“反复穿插”。穿插反复的内容,就是在文章叙述事件片段的过程中,插入反复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片段间形成层层递进的关系,制造出一咏三叹的感情波澜,显示出清晰的文章思路。如2014年福建泉州卷以“问答”为材料的一篇满分作文,在文章三个主体片段叙述前,分别运用“月儿圆了,抖下丝丝的银线,月光下,我问奶奶:‘记得我幼时的月亮吗?’奶奶轻启双唇——”“月儿圆了,带来丝丝的凉爽,月光下,我问奶奶:‘记得我童年的月亮吗?’奶奶轻启双唇的同时,多了一丝陶醉——”两个反复句,把两个事件片段的内容揽在其中,即使片段内容形成从幼年到童年的递进关系,又使文章主体形成一咏三叹的表现效果。

  3.穿插描写性质的内容,让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

  这种穿插内容的方式,从记叙的方式看,属于插叙的手法。就是在顺序过程中,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插入与原顺序内容形成反面的对比或正面的衬托的片段,以使内容更加丰富,使情节更加有波澜,从而达到避免平铺直叙、内容肤浅的目的。请看下例:

  “你要多吃一点!”外婆边说边把那一半荷包蛋又夹到外公碗里,外公怎么肯让呢?于是他夹起来又放到外婆碗里。就这样谦让了半天,最后外婆又像往常一样,把那半块荷包蛋夹到我碗里:“你正在长身体,你吃了它。”

  看着慈祥而清瘦的外婆,我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不由得想起和姐姐分享苹果的那一次。

  那一次姐姐脸上的笑容像太阳花一样绚烂,她从包里掏出一个青红相间的大苹果,用袖子擦了擦,然后笑着递给我。我狠狠地咬上一口后还给她,紧张兮兮地盯着苹果和姐姐的脸,当姐姐很淑女地咬了一口又递给我时,我这才松了一口气,又在姐姐含笑的目光下咬一口……

  现在我长大了,我觉得自己不应该接受这半块荷包蛋,脑子里在迅速盘算着怎样才能把它轻松地送出去……

  考生在顺叙外公外婆分享荷包蛋的过程中,为了更加突出“分享”主题的需要,暂时中断了事件的叙述,插入了一个自己和姐姐分享苹果的片段。通过插入,即使文章的情节起了波澜,又使“分享”这一文章主题更加深入地得到了体现。

  4.穿插抒情或议论的内容,使文章立意深刻、情感真挚

  一般来说,就是在记叙描写完事件过程后,插入抒情句或议论句作结来表达感受,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题,激发浓烈的情感。如上述的2014年福建泉州的这篇《桂花树下的情思》的满分作文,就是在一咏三叹的叙述描写后,在结尾插入抒情议论的:

  “奶奶,昔日和我一样高的桂花树现在长得那般高俊挺拔了,可是,我的奶奶,我最亲的奶奶,在你把爱倾其所有地给我之后,你乌黑的头发怎么就悄悄变白了?你光滑的脸庞怎么就一下起皱了?”我一边望着桂花树,一边答非所问。

  这个作者饱含深情的抒情议论片段,尽抒停驻在桂花树前的“我”的情思,收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因为这个插入的抒情议论片段,让我们感受到考生在桂花树前,获得的不仅仅是成长,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给人温馨的感动。

  二、慢放与放大:横式结构记叙文写作的法宝

  “横式结构”,就是不按时间或事件的发展顺序来结构文章,而是按照逻辑顺序或根据事物的横断面来结构文章的一种构思文章的方式。它通常有几个镜头组合,或者攫取生活中的几个片段,恰当裁剪后有机地安排在文章中,形式上通常用小标题、日记式等将几个“块”的内容连缀起来。用“横式结构法”构思记叙文,总的特点是“板块”并列的结构,其最大的优点是能使作文的文面清晰,文章的主题内容让人一目了然。但也可能在行文过程中产生内在杂糅、详略不当、细节缺乏、表达方式单一等毛病。要避免这些毛病在文中形成,就要学会运用“慢放”和“放大”。

  1.慢放。就是在处理每个板块的事件叙述时,把那些在一刹那间发生的具体细节,运用定点描摹的方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刻画出来。如阿城小说《棋王》里有一个经典片段,写主人公一生对吃的专注和虔诚——

  (王一生)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两根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充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地呷。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地小声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果然,待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的一声儿咽下去,喉结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作者在刻画王一生对吃的专注和虔诚时,注入了若干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把吃的过程充分铺展开来。

  情节有:“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王一生)会怎么做?“若碰上我的目光”,(王一生)会怎么做?“有一次”( 王一生)又是怎么做的?把这些“会怎么做”和“怎么做的”等细枝末节的画面内容一一描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慢放。

  细节有:“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马上一按,拈进嘴里”“把两根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充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地呷”“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的一声儿咽下去,喉结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这些动作性细节具有很好的画面感,你在读的时候,是不是感觉人物历历如在眼前,他的一举一动都那么清晰可见?这些经过观察、精心选择的情节,通过相关细节的慢放之后,将主人公在各种情态下的“吃”写得细腻、丰富。

  2.放大。上面慢放的过程能够把事件的细节描述清晰,由此形成的几个片段内容就显得内在层次清晰、富有画面感。但这种“板块”并列的结构形成的文章主体,只有上述“慢放”而得的叙述描写内容,而缺乏作者的内在情感的体验,那是不够的,那样形成的“板块”片段虽有细节,却表达形式单一,无法引起阅卷人的情感共鸣。要引起阅卷老师和你的文章同呼吸、共命运,就要学会运用“放大”的手段。

  所谓放大,就是在“慢放”情节事件的过程中,把情节事件给自我一瞬间的各种感觉放大,就像电影里的聚焦特写一样,慢慢地把自我的感受一步一步地推出来。这种放大各种感觉的过程,常常借助联想,通过各种修辞来完成。请看张贤亮的《绿化树》片段:

  我一点点地啃着、嚼着,啃着、嚼着……尽量表现得很斯文。我已经有四年没有吃过白面做的面食了——而我统共才活了二十五年。它宛如外面飘落的雪花,一进我的嘴就融化了。它没有经过发酵,还饱含着小麦花的芬芳,饱含着夏日的阳光,饱含着高原的令人心醉的泥土气,饱含着收割时的汗水,饱含着一切食物的原始的香味……

  忽然,我在上面发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指纹印!

  它就印在白面馍馍的表皮上,非常非常的清晰,从它的大小,我甚至能辨认出来它是个中指的指印。从纹路来看,它是一个“罗”,而不是“箕”,一圈一圈的,里面小,向外渐渐地扩大,如同春日湖塘上小鱼喋起的波纹。波纹又渐渐荡漾开去,荡漾开去……

  噗!我一颗清亮的泪水滴在手中的馍馍上了。

  这是一个描绘主人公在饥饿状态下接过别人“施舍”的一个白面馍馍端详、品味的片段,片段通过联想,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端详、品味白面馍馍的感受放大,既丰富了写作内容,又使描写具有情味。

  第一个细节:当主人公把白面馍馍一点点地啃着、嚼着时,从味觉的角度产生联想,联想到小麦花、夏天阳光、高原的泥土气、收割时的汗水等味道,加之以“宛如外面飘落的雪花,一进我的嘴就融化了”的比喻修辞的运用,把主人公慢慢咀嚼白面馍馍的具体感受显示出来了,显得真实可感。

  第二个细节:主人公在观察白面馍馍时发现了一个清晰的指纹印,在“从纹路来看,它是一个‘罗’,而不是‘箕’,一圈一圈的,里面小,向外渐渐地扩大”的“慢放”基础上,作者从视觉的角度产生了“春日湖塘上小鱼喋起的波纹”的联想,并辅之以比喻修辞的修饰,这一放大感受的过程,把主人公观察白面馍馍时的情状表现得情真意切。

  考生们要务必明白,记叙文写作做到了开篇点题、结尾深化、结构清楚、过程清晰、事件详略得当的要求,只是符合了记叙文的基础等级要求,要想获得更高的发展等级分,需要使文章的内容厚实、行文曲折有致、语言富有特点、过渡衔接自然、立意高远深刻、情感真切丰富。而这些发展等级上的要求,都可以从“穿插”或“慢放”的办法中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