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中国的美国高三

作者:无因的叛逆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压力 选择 主动和被动 挑战自我

  我现在终于明白:当一个人告诉你他如何在美国逍遥自在,另一个人告诉你在美国高中的压力不小于国内高中时,他们说的都是实话。

  我在美国读高三,上周五天睡了二十个小时,写了四篇论文,读了两本书,还忙着准备美国高考和大学申请,而这些都是我“自找”的。

  每学期末,学校会发布下一学年的课程表,学生的课程选择可以决定他们明年的学业是天堂还是地狱。一部分人会直接选择最简单的,等级最低的课程,必修课里全是诸如标准英语、会计学,选修更是各种烹饪、体育课,用中国的标准来说,他们都可以归类为所谓“差生”。

  那好学生会怎么选呢?大多数好学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AP(Advanced Placement),等同于大学课程——比如说如果你在高三选了《宏观/微观经济学AP》,那么你作为一名主修经济学的学生在大学第一年就可以直接跳过很多长达一年的课程,例如《经济学入门》和《经济学原理》,由此可见其难度。根据众多在美国读高中的朋友的情况,我可以做这样一个比较,选一门AP就像在中国读非毕业班,选两门AP就像在读初三,选三门AP那就基本快赶上中国的高三了,如果其他普通课程也很给力,特别是诸如“编程”和“工程电学入门”,那就和高三持平了。

  为什么这么说?文科AP,比如美国历史和文学,有时候运气好没有作业,有时候老师文艺大爆发,让你一个星期读上两三本书……关键不在于有多少读不完的材料,问题是那些该死的论文——美国人的论文可不是那么简单,自由发挥的马甲下是各种防止“复制粘贴”的软件,上次我抄写了凯恩斯同志的一段话就被立马拿下,而后那些题目更是精心安排,一个没有把材料完全看完的人是什么都写不出来的。理科AP,纯数理化生理论已经把你折磨得死去活来,各种调查,实验分析更如“一江春水向东流”。过去我做《统计学》的社会调查,要求是一百个样本,禁止Google,禁止捏造,于是我每天在食堂像搞人口普查一样一个一个地作访谈,花了一个星期才把数据收集完毕不说,又花了一个星期弄PPT,表格,报告。

  美国人在高三不爱也不懂怎么特意为高考准备,但也没闲着。高三学生向来都是美国高中的老道领导层,强壮劳动力,优秀的模范代表,于是我们就像保姆一般照顾着在襁褓中的九年级——议员们开各种会,制定学校政策,不得已发布校规禁止打雪仗;还要被面对“社会压力”,秋季音乐会的筹备终于完成,又得跟着学校打扫高速公路和国家公园,时不时给流浪汉们做几顿饭;接着运动季又来了,每天训练几个小时,时常客场比赛还要坐巴士跑路十几英里,有时候季后赛打得好直接是飞机火车到处跑,回来上网一看发现明天是论文的截止日期,于是又一个不眠之夜。

  做好学生最悲剧的地方就是得给学校做牛做马,颁奖仪式少不了你,演讲开门词和小节目少不了你,募捐晚会更是摇身一变成为推销员,校长有时心情一好,改善校园环境或者布置,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任劳任怨的你。

  美国高中体制如果放到中国,就会是这个样子:进高中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做一个好学生,代价是恐怖的课程和炼狱般的作业,但你可以去北大清华,当然,你可做一个差生,什么都不做就可以毕业,潇洒地度过高中三年,但你只能去三本技校,没有人会强迫你,没有人会怪罪你,一切在于你的选择。

  但大多数人在上高中时不会意识到学习是一个严肃和必要的过程,总得要一个人在后面推上一把,这个人可以是父亲、母亲、朋友,但也可以是一整套强制性的教育政策,每当想到此处,我不禁以一种欣赏的态度看待中国教育。

  每天早上的英语AP课都会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打着哈欠说自己昨晚只能睡六个小时,另一个人睡眼惺忪地说自己每天睡五个小时才不至于让《生物AP》挂科,我,一个只有四小时睡眠的男人,无奈地看着他们,心想,为什么他们俩一个奔耶鲁,一个奔布朗,而我花更多的时间却还什么都不敢想?

  【素材分析】这篇文章是如此真实,给我们还原了美国高三的真实状态,并且和中国高三作了对比。我们看了文章后,会从偏听偏信的盲目中,发现全世界都是这样,学生因为偷懒变成差生,在日夜苦学中变成优秀生。你的选择最终决定了你的未来,选择荆棘,最终戴上王冠;选择泥淖,最终陷入污浊。只有主动挑战自我,不被动应付学业,把压力变成动力,才能把每一天过得真实而且充实,提升自己,朝自己的梦想靠近。

  【速用名言】

  1.人,全都是为“发现”而航行的探寻者。

  ——美国诗人 爱默生

  2.决定你是什么的,不是你拥有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

  ——著名主持人 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