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尊敬约翰·纳什

作者:杨溪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美丽心灵 尊敬 坚毅不屈 专注执着 荆棘与鲜花

  全世界最著名的那个“疯子”走了。5月24日,电影《美丽心灵》的原型人物、数学家约翰·纳什与妻子从机场坐出租车回家的途中遭遇车祸不幸身亡,享年86岁。你也许连他的名字也没听过,然而,你终究要向他道别。

  2002年,《美丽心灵》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正是通过这部改编于纳什传记的电影,很多人经历了对博弈论的祛魅,并从此将纳什奉上神坛。如今斯人已去,留给世人的是无穷的怀念和无尽的精神资产,悼念的文字铺天盖地。

  而我们尊敬纳什,却不仅仅因为他是成功的人,更是缔造传奇的人。20岁,他是导师口中的“天才”;30岁,即被诊断为“妄想精神分裂症”。刚刚走上人生巅峰的纳什,就这样掉进了妄想的深渊。从此,他的头脑中天才与魔鬼共舞;66岁,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纳什并没有就此放弃他的研究。从统计学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已经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能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在以前的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纳什一直在努力尝试。

  我们尊敬纳什,也因为我们尊敬这个时代里的“隐士”。纳什也好,因“哥德巴赫猜想”而闻名的陈景润也罢,都只是埋头于基础学科工作的群体中的个例。而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他们中的大多数仍旧默默无闻,以至于几乎被学术界遗忘。

  但纳什终究是幸运的。就在车祸发生前不久,5月19日,纳什刚刚从挪威国王手中接过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阿贝尔奖,并成为了有史以来唯一一位诺贝尔奖和阿贝尔奖的双料得主。

  而纳什的同行们穷极一生,恐怕也无法企及这样的高度。他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行进得越远,所面临的学术压力和生活困境也越大。特别是在精神疾病面前,即使是那些拥有最理性的心灵,研究最抽象理论的科学家,也与普通人一样脆弱,甚至更脆弱。

  无论人多么聪明,心灵世界一样脆弱,世人也许会感叹他的成就,但永远无法理解他的痛苦。身处中国这样一个科研大国,我们尊敬纳什,也同样尊敬那些永远得不到诺贝尔奖的纳什们。因为在自我和现实的双重空间里,他们需要一些调节,需要一些休息,需要一些爱。

  【素材分析】或许你对约翰·纳什并不熟识,但你肯定曾被《美丽心灵》里那个伟大“疯子”的人生所震撼、所感动。不屈的灵魂,专注的品质,传奇的经历,将纳什不凡的成就映衬得熠熠生辉。成功是结果,而不是目的。伟大的人物所取得的所有成就,或许只是他们存在价值的副产品。而真正震撼人心,让世人满怀敬意的是那颗纯真、执着、无所畏惧的“美丽心灵”。拥有它,常人也会拥有飞向梦想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