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儒家”梁漱溟:给道德观道歉

作者:刘诚龙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道歉 做人与素养 独立精神

  梁漱溟是一位恂恂儒者,也是一位谔谔士人。这两个身份是相冲突的,儒者谦逊蔼然,有如窈窕淑女;士人浑身长刺,有如赳赳野猪,嘴巴子总是要拱的。

  1953年9月,全国政协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梁老是政协委员。在这次会上,梁老主动向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求安排他发言,周恩来满足了梁老,梁老便发了一段谔谔之言,立意在为农民建言。

  梁老这谔谔之言,却引发轩然大波。梁老因这段话,被戴上了反对总路线的高帽子,毛泽东批评他“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梁老不服气,吁请会上申论。毛泽东答应给他十分钟,梁老满腹诗书,又满腹委屈,十分钟哪够?一个十分钟过去,没说完;两个十分钟过去,仍没说完。

  梁老后来回忆,他当时也是气盛得很的,挨批后,次日去开会前对家人说,“今天将一决胜负”,可见当时梁老意气,也可见当时毛梁之争的双方火气。意义之争转向为意气之争,“会议进行时,在对方态度的刺激下,我的发言因之较前更欠冷静”。这是多年以后,梁老的“自我检讨”。

  往事越三十年,时序到了 1988年,毛梁之争特别是梁老向毛泽东道歉之事,被人翻拣出来,有翟志诚者在《世界日报》台湾版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梁漱溟先生,您不能认错》,翟先生对梁漱溟先生的道歉,十分失望。

  翟氏稿子发表后,梁老的外甥女从美国给正在住院的梁老寄来两份剪报,梁老看到翟氏在文章后,向他提了个要求:“同时翟先生表示,他但愿《文汇月刊》一文所写的我的‘认错’的一些话是访问者的笔误,并希望我能对这事加以澄清。”

  然则,梁老不单是谔谔之士,更是真真之士。当年道歉了就是道歉了,当年认错了就是认错了。梁老不领取翟氏等人“一番好意”,他写信给《世界日报》,希望此报能正视听,让当事人说话。

  梁漱溟这封信里,不隐恶,不虚美,“未符翟先生所望”,承认了自己向毛泽东认过错。梁老所认之错,并非他观点有甚错,而是其态度不合做人交际。

  梁老说他道歉,非因观点不对,也非因毛泽东是领袖。他道歉者是他发士子之声,未曾守君子之训,“中国古人有一‘反求诸己’的教导,身体力行此教导全在个人自觉,我省悟及此,认错并非向争执的对方认错”。

  梁老被誉为“最后的儒家”,儒家讲什么?讲三省。其中一省是“人不知而不愠”,梁老“愠”了,故他要道歉。“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不对。他的话有些与事实不太相合,正像我的发言也有与事实不符之处,这些都是难免的,可理解的,没有什么。他们故去十年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梁老给谁道歉?给道德观道歉。观点无对错,素养有高下。

  【素材分析】其实道歉从来都不是懦弱或愚蠢的象征,而是面对是非大节的勇者所应有的气度。然而这种气度如今已经罕见,大部分人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时都选择逃避甚至自欺欺人。梁漱溟能坚持不随波逐流的独立精神,而当自己犯了错误之后,能勇敢地面对并道歉,这种不文过饰非的修养,让人不得不对梁漱溟这位“最后的儒家”敬重三分。

  【速用名言】

  1.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说真话。

  ——中国作家、翻译家 巴金

  2. 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美国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