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自然:很近,又很远

作者:邹天顺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直击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名师真题解析】

  一、审题支招

  2015年的广东作文题保持了广东省高考作文命题的连续性与一贯性。主要表现为三大特点,一是考查学生的理性思考和辩证思维,二是考查学生对生活与自然的关注,三是体现新材料作文多角度的特点。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自然的认识、感悟、理性展开对自然的审美与思辨,考生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下对自然或“远”或“近”的感知和体验,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思考背后的原因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小贴士:2016年广东省高考将不再自主命题,所有科目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考全国卷,因此,广东的考生备考要多关注全国卷的特点。

  二、立意分析

  在立意思维方面,考生可以根据以下角度立意,一是感受自然的不同途径,即直接学习途径与间接学习途径;二是感知自然的结果,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三是综合的角度,可以讲既要近又要远,既要直接的也要间接的,既要理论的也要实践的;自然感知的今昔途径的对比,科技影响人感知自然,却不能让人获得深层审美的角度。无论哪种角度,关键要从材料中看出科技和人文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历史变迁,并最终能回到人文价值的深层次探讨。

  【考场高分范文】突围角度一:从时空的角度立意——远近之力相结合,感受自然之美

  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一考生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这固然好,然而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苏轼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雨中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感受自然,又能了解有关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吗?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闲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始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高分权威解读】

  1.精准审题,开宗明义。文章开头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离自然“近”,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后者离自然“远”,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

  2.引经据典,对比论证。围绕这一观点,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列举古诗来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观点明确,思路清楚。

  3.语言优美,功底扎实。作为一篇考场作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等优美诗文信手拈来,而且用得恰到好处,全文语言流利,明白晓畅,足见该考生写作功底比较扎实,才使自己的文章在万千作文中脱颖而出。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分25分+表达分25分+发展分10分=总分60分

  突围角度二:从和谐的角度立意——天人合一,拥抱自然

  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一考生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但朋友,可不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呢?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高墙,人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也不过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