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妞和中国宝贝,暑假都在干什么

作者:孟莎美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教育观念 文化差异 把握现在 着眼未来 快乐自己

  这个夏天和家人在德国科隆的好友家住了一周。朋友家有两个女儿,分别为15岁和12岁,都在上中学。我们到的那一天,正好是暑假前最后一天上学,两个德国小女生欢呼雀跃着从学校回来了。

  第二天,她们难得地睡到自然醒。起床后,她们坐在院子里享受妈妈准备好的早餐,然后开始为一位朋友晚上的生日派对准备礼物。父母是不会花钱帮她们买礼物的,一切都要靠自己想办法。

  姐姐的礼物,是用iMovie制作的一条生日视频。她精心收集了朋友从小到大的照片,配上共同喜欢的音乐,又“街访”了路人,请他们用各种语言说“生日快乐”。妹妹的礼物,则是自己亲手用缝纫机做的一只环保布包。妹妹平时喜欢摆弄布料做衣物,父母不但没觉得她浪费时间,还送了个台式缝纫机给她。不用说,姐妹俩没花一分钱但十分用心的礼物在派对上出尽了风头。

  第三天,我起床后到厨房一看,妹妹已经在帮妈妈做早餐了。她喜欢做饭,才12岁就能给全家人做一桌子菜。早餐后,她和姐姐又接着做饭——这一次,是为叙利亚孩子。

  姐姐上学期的一门课程,是帮助一位叙利亚难民孩子“融入德国”。这个孩子名叫阿里,姐姐每周都要花一个下午的时间教他基础德语,把他介绍给附近的邻居,带他去超市购物,等等。这门课,姐姐拿了个A,她和阿里也相处得很好。

  姐妹俩觉得,放假了也不能耽误阿里的学习,于是她们做好了午饭带去阿里家,准备和他一起吃饭,一起练习德语。

  对了,姐妹俩平时上学和出门都是自己骑自行车,完全不用父母接送。

  再过两周,她们就要和父母一起去法国南部度假。但这并不是什么奢侈的旅行——全家自驾前往,住小村子里的一幢老农舍,每天采购食材自己做饭,然后就是散步、骑车、游泳、看书、发呆。

  我算了算,两个德国小妞的暑假,除了全家租度假屋和交通的花费以外,几乎不需要比平时多花一分钱。

  上海一位好友10岁的女儿,一个暑假下来,则几乎要花掉父母一两个月的收入。

  首先,她参加了一个游泳班。在人头攒动的上海,游泳不是一项便宜的运动,教练费要花去几千元。她还上了英语、数学等两三个补习班,又花去了一笔不菲的费用。家长大热天的还要疲于奔命接送宝贝。

  8月,父母还打算送她去参加一个“美国大学模拟夏令营”,让她“熟悉西方文化、培养国际视野”。不用说,这个“国际化”的夏令营,价格自然也是国际化的。

  我把德国孩子暑假的故事讲给中国朋友听,中国朋友叹息说,欧洲人真幸福!

  我又把上海孩子暑假的故事讲给德国朋友听,德国朋友也感叹说,难怪都说未来是中国的。

  【素材分析】两个德国小姑娘,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准备生日派对的礼物,表现出较强的动手能力。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一个叙利亚孩子学习德语,充满的是爱心。同时,一个暑假下来不比平时上学多花一分钱,这是一种节俭的好习惯。相比之下,中国上海一个孩子一个暑假会花掉父母一两个月的收入,看上去有点儿奢侈。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教育理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教育,本身没有对与错。

  【速用名言】

  1.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古罗马政治家 西塞罗

  2.我不介意儿子是否平庸,但要儿子找到快乐的自己。——作家 龙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