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之父这事儿,到底该不该较真儿

作者:灵珊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公正 客观 谦虚 负责任

  有光先生虽已逝世,但舆论风波未尽,众多媒体将周老推上神坛,我想已故的周老也深感无奈,对于周老的“汉语拼音之父”的称谓也引发议论,有人提出在上个世纪20年代设立的“拼音方案委员会”里周老只是其中一员,称其为“之父”,有些过了。斯人已逝,皆后人之评,周有光先生早都说过“不要称我为语言学家,我至多是一个语文工作者”。

  我们很多人的学校启蒙教育,都是伴随着a、o、e、i、u、ü的朗读声开始的。汉语拼音的普及率和影响力如此之高,以至于当中国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逝世的時候,很多媒体在报道时为了吸引眼球,都使用了“汉语拼音之父”这样的称呼。不过,周有光先生到底是不是“汉语拼音之父”,还是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周有光先生对汉语拼音的发展确实有所贡献,但并不是唯一的。汉语拼音的出炉,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学贯中西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探讨、摸索、钻研,最后敲定出来的,把“汉语拼音之父”的称号归到一个人的头上确实有失公允。

  当然,也有人这样公开说了,但是立马就有声音跳出来说:这个时候纠缠这个问题不合适,给逝者一些溢美之词也是应该的。

  这些争论,不禁让笔者想起了一位古人,他叫尹洙,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皆为同道好友。

  当年,范仲淹受人所托,给别人做了一篇墓志铭,写完了要送出去之前,觉得要让好友尹洙看看才踏实。尹洙看后,果然提出了意见,大致意见是说你的文章很有名气,也会是后人的学习典范和参考依据,一定要慎重啊。你把现在的官名都用以前的旧称法来替代,虽然听起来古典雅致,但是不符合事实,可能会引起后人的疑问和争论呢。范仲淹听了,认为很有道理,并照做。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写作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并体现了文人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尹洙去世后,由欧阳修负责墓志,韩琦负责墓表,范仲淹为其文集写序。欧阳修写的墓志就是那篇很有名的《尹师鲁墓志铭》,可是墓志铭对尹洙的成就却只以“简而有法”四个字给予概括,太过简单,没有完全体现尹洙的地位和功绩,可是欧阳修坚持不修改。为此,范仲淹居中做了调解。范仲淹思虑可谓周全,他知道,欧阳修脾气倔,墓志已定稿是不可能修改的了,如果换别人来写,肯定不如欧阳修写的有影响力,因此,这个墓志一定要欧阳修来做才好。针对逝者家属的要求,他希望韩琦能够在墓表中做些补救工作,在欧阳修没写到的地方,多加着笔,更好地彰显尹洙的生平功绩。但是,他也特意指出,不可过分赞美,以免被人攻击,反而有损尹洙清誉。后来,韩琦果然不负所托,做了一篇相对详尽的墓表。

  范仲淹的做法,既尊重了欧阳修的意见,又满足了好友家属的心愿,同时,也不失自己的立场:客观、中正、拒绝溢美。有欧阳修、范仲淹二位诤友,尹洙之名,代代相传,尹洙之功,代代铭记。他们的高风亮节,值得后人效仿学习。

  指事据实,万世取信。请当今的各位写手,笔下留情,在给周有光老先生加称谓的时候,以事实为依据,多加考证思量,不人云亦云,不夸大其词,不让逝者陷入不必要的非议,这才是对逝者最大的尊敬和保护。更何况,周老先生生前,似乎本就不认可“汉语拼音之父”这个称谓。

  【素材分析】周有光老先生已驾鹤西去,他对推动汉语言文字的普及和推广功不可没,然而,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他在2008年一次采访中说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