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间,正在阻碍你的成长

作者:许菲菲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前几天,我转发了一条罗辑思维的合伙人脱不花的微博,她说她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早中晚三次集中时间处理社交媒体、邮件等方面的信息,不要随刷随到。这是最节省时间的方法。不能再赞同,经过她的提醒之后,我开始按照这种方式来做,把手机放在最看不到的地方,电脑上的通知信息也全部关掉或者断网,发现效率提高了不仅仅是几倍。

  现在大家都在推崇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做一些事情,有时候,我会觉得是一种误导。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做事情,比如在上卫生间的时候,刷微博的同时,也不忘给自己的写作寻找素材;又比如吃饭的时候,突然想到要联系一位朋友,趁着有空,赶紧打个电话。这样做的后果是你真的做了很多事,确实也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最大的坏处是这些东西,你都没有有效吸收。

  完成事情、解决事情只是初级阶段,更高级的阶段是你完成了对这些事情的反思和吸收,而这一步的完成需要模块化的时间,不是碎片化的见缝插针。比如我上卫生间刷微博的时候,看似积累了写作素材,但是只是看到“耶,这个角度不错”或者“这个事情值得一说”就记下来了,而并没有用心地、系统地去想:我自己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是什么?这个角度是否真的有可切入的意义?你不可能去想,因为你马上要上完卫生间,回到自己工位上,继续工作了。也因为没有真正走心,所以这些素材往往会被束之高阁,你想不起来,也用不上。

  中国人痛恨那些“说话说到一半的人”,其实,“做事只做到一半也依然值得痛恨”,碎片化的时间带给我们的就是太多的“事情只做到一半”,更可怕的是有些人认为事情做到一半就是做了,并没有意识到如果继续再做一点,就完全会是不同的样子。

  看书的时候就好好看书,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用笔记下来,而不要赶紧拿出手机来查一查;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不要想着看个视频伴着吃饭会更愉快。我刚做电视时,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我是吃饭时不看综艺节目的。因为我当时要求自己必须一帧画面一帧画面地做笔记,分析节目的每一分钟的设计,如果我吃饭的时候看过了,其实是白看,因为你不可能做到一边往嘴里塞东西,一边还动脑子去分析每一幕的内容,好几次我因为只顾着去分析内容了,筷子放在嘴边几分钟都没伸进嘴里。而且,更低效的是,如果你吃饭的时候心不在焉地看一遍,你第二遍想要再仔仔细细去分析的时候,你的心里会有一种“浮躁感”,因为你觉得自己看过了,对它没有新鲜感了,导致你的第二遍看的愉悦程度大打折扣。

  说白了,那么地强调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就是只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你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做了那么多事情,我一点也不羡慕;相反,我羡慕你一天只做了两件事,但把这两件事都真真正正地完成了;羡慕你专注之后,还能好好放松,还有一些时间无所事事一会儿。

  别把自己塞得太慢,也别强求别人。我一位人品特别好、人缘也特别好的朋友发了一条朋友圈,感叹道:“我每次给朋友发信息,都是隔很久之后才能收到他们的回复,我的人缘真的是太差了。”明明他是我们朋友圈子里公认的好人,不可能是他的人品問题。只不过是他现在对“速度”的要求太高了,为什么你发了信息别人就要第一时间回复呢?当然可能他们看到了之后,故意没回复;当然也可能是他们忙着逛街或者打游戏没有回复,但最好是因为都在专注做自己的事情,还没有到处理社交信息的时间而已。

  世人都不喜欢捆绑,那也不要无意识地就被社交媒体捆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