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微微一笑很吓人

作者:李松蔚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互联网的迭代速度,真是快得惊人。

  前几年,聊天时打一个微笑脸还是表达友好。没过几年时间,其观感已经跟“呵呵”差不多。如今要表达友好,最起码要发一个红彤彤的甜笑,要么是龇牙咧嘴的大笑,最好是表情图,最好还能动来动去。

  一句话,必须足够夸张,足够浓烈。

  如果谁今天还在手机上对你微微一笑,他要么是世外的高人,要么就是故意的冷淡,表达“不至于撕破脸,但不是很开心”这种程度的不满。

  微笑和呵呵明明是一种礼貌,为什么让人感觉闹心?

  表情学家认为,一个人嘴笑而眼睛不笑,这是不开心的假笑。借用心理分析的术语,这种笑容太“节制”了。简单平板,一点多余的东西都没有。就像“微笑服务”的服务员,连嘴角上扬的角度都是模具打造。固然是在表达礼貌,同时也在表达:“除了礼貌,我什么都不想给。”

  “可以说脏话吗?不可以。那就微笑好了。”很多人从里面看到的,隐约是这样的冷嘲。哪怕对方明明是在微笑。

  有人从微笑的表情里看到了冷淡。说明我们在网上,被预设的人际态度就是有敌意的。这种投射,这些年越来越显化了。假如没有更明确的信号,我们首先都被默认为是不友好的。你必须非常用力,才可以打破这一预设。

  所谓“用力”,具体地说,就是用更夸张的表情,更炫的表达方式。你需要为自己的友善度举证,举证的门槛变得越来越高。以前,打一句“你好”,别人就信了。等“你好”变得约定俗成,你就要打更多字,制造更高浓度。再后来,文字的浓度不够了,就必须用表情。微信原装表情不够了,就要上图片,上动图。也许有一天我们要向别人展现友好度,需要先发一段短视频。

  我们进入了一个“用力”证明自己友善的时代。

  “新世相”做过一个实验,24小时跟人聊天不用表情符号,会是什么体验。超过5000名志愿者参与了实验,其中三分之一没有坚持到24小时。成功坚持下来的人当中,一半以上的体验并不好。他们要不断向人解释自己并没有生气。很多人担心自己被误解,担心在别人眼中显得孤傲或是不合群。

  这是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群体生存法则:所有人必须时时刻刻挖空心思表现自己的友善,谁要是不够用力,就被认为不合群。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表达方式在水涨船高。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被裹挟了。你待在一个工作群里,老板随便发一个什么东西,就会有一堆人热烈追捧。你必须立刻跟上。

  想要有诚意地写点什么,在漫天飞舞的表情包中,又不免显得寒酸。要跟上大家的节奏,就只能当网络的搬运工,但又不可以太过廉价地搬运。怎样在复制粘贴的工作中,体现出我好歹付出了一点心血,不是随随便便抄来一条,这也是一个技术活。好在现在可以发红包了,稍稍减轻了一点麻烦。

  但,也许麻烦才是我们需要的。

  人际关系的温度,本质就是麻烦。网络有时候让人孤独。是因为它总体是为了消灭麻烦而存在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高度可复制性。

  互联网让我们分配给每个人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产品经理还在替我们思考:能不能更快一点,更省事一点?三秒钟能做完的事,绝对不要花五分钟。可以在网上快问快答,就不要拿到现实中费时费力。有什么问题是一个表情包解决不了的?就用两个表情包。

  每个人都感到别人越来越忙。见个面越来越不容易。看上去,我们是为“微笑”的表情闹心,但背后也许有更大的不满。

  ——其实,再怎么忙,见个面的时间总是有的。问题是你要干什么呢?有什么话在网上说说不就好了吗?一样都是交流,何必那么麻烦?

  这种时候,除了保持微笑,还能做什么呢?

  这是一个我们对关系失去感觉的年代。我们既想尽可能快地定义一段关系,又拒绝被别人很快地定义。

  很難从这种两难中解脱出来。孤独感正在侵蚀每一个人。孤独感的一面是不信任,而另一面是渴望信任。我们挖空心思,用最华丽的辞藻,最激烈的表情,甚至可以说是低声下气的姿态回应彼此的渴望:“真的,我把表情包都用遍了。”而我们越是把表情包用遍,距离感知到彼此的温度,反而越远。

  谈恋爱的人都知道,要表达“我喜欢你”,怎么赌咒发誓都没有用。

  最重要是看你花了多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