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名师押题:一个人,两个世界

作者:陈庆元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题目展示】

  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里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

  阅读上面的材料,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点拨】

  该道作文题的题面出自诗人纪伯伦散文诗集《沙与沫》中,据阅卷老师反映大部分同学都没能抓住题面的“精髓”。

  该道题面的理解可以从纪伯伦诗歌惯用的创作手法——想象和象征出发。两个“我”表现有别:一个“我”面对黑暗表现得清醒;一个“我”置身光明却是“睡着”。“我”是一个“个性意味”强烈的词,所以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正寓意着人的个性的不同。“黑暗”与“光明”又象征着什么呢?人的个性无非是在两个总环境下表现出来:一是独处;二是群居。所以,“黑暗里醒着”就是人独处的时刻;“光明中睡着”就是人群居的时刻。两句话的理解应该是:“独居时一个人会卸下白天的面具,坦然面对自我;群居时一个人会戴上面具,掩饰、压抑自己的个性”。

  对照试题要求“自选角度”,考生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思:

  思考1:表达“不忘初心”。春秋时曾子曾有过著名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说法,“自我反省”是曾子的修养之道,一个人在前进中,往往因为繁杂的事情忘记了自己当初是为了什么而前进,所以一个人要时刻检索和反思自己的“初心”,记住自己为什么出发。

  思考2:“学会融入群体”。一个人在集体中,心里要装着集体,要和他人互相磨合、理解、接纳,这样一个人和群体的相处才能更加和睦。

  思考3:“无论是群居,还是独处,学会调节自己”。就像作家金韵蓉回忆自己在法国巴黎遭受的“两段屈辱”往事后说的,一个人在平衡的人际关系中得先学会取悦自己再取悦别人。

  突围角度一:理性思辨,让文章天衣无缝

  名师支招:哲学中强调人们应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这是因为事物都有两面性,到了作文中,以辩证的思维行文可以使得文章内容丰满,同时又使得说理严密或叙述准确。

  【佳作赏析】

  人,是要游向两个方向的鱼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高一(6)班 丁佳佳

  人生在世,谁能真的做到“遗世而独立”?谁又甘愿将自己埋没在人群中?所以,我们都得让自己既善于与人交往,又懂得与自己的内心交谈。

  “独木不成林”,一个人必须要走出去,走出去,才能在群体的沃土上生长出自己高大的才智树。唯物主义哲学观也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把自己和世人孤立开来的人一定会被世人抛弃,就比如德国大哲学家尼采总自诩自己为“太阳”,太阳当然只有一个,结果呢?孤傲的尼采精神世界崩塌了!非洲有句流传的名言,说: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是啊,没有人在后脑勺生出眼睛,看到背脊得靠别人或借助镜子!所以,即使你是“天纵奇才”也不能脱离群众!

  同样,一个人必须腾出时间与自己的心灵交谈,与自己独处,因为独处能给我们闲适、轻松和自我反省的机会,也能给我们提供陪伴自己的机会,让自己享有自在感。学者朱自清在其散文经典名篇《荷塘月色》中,对独处的好处描述得再贴切不过了,他写道:“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独处,可以让一个人卸下白天的面具,检视自己,在明天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群居和独处不可偏废,正如诗人纪伯伦所说,“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里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这是人的共性!想想看,道理其实也很简单,正如谈一场恋爱,无论男女,首先自己得先走出去“晒一下自己”,这就是群居了;接着才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挑选自己爱慕的,这就相当于独处了!

  “十年磨一剑”终于脱颖而出的国产动画巨制《大鱼海棠》里说得好:“所有活着的人类,都是海里一条巨大的鱼;出生的时候他们从海的此岸出发。他们的生命就像横越大海,有时相遇,有时分开。死的时候,他们便到了岸,各去各的世界。”

  独处与群居是人生常态啊!

  名 师点 评

  1.文章辩证行文,先谈群居,再谈独处,最后合二为一,在比较中,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人既要让自己善于与人交往,又要懂得与自己的内心交谈。2.善于调用素材,文章的亮点之一是作者善于灵活运用素材,从课内的《荷塘月色》,到课外的名言、俗语、电影,体现出了作者的“广博而约取”!

  突围角度二:精准挖掘素材内涵,以一当十

  名师支招: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作文中就是强调素材的重要。一则素材要精准把握其内涵,然后用到适合的地方,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

  【佳作赏析】

  走向另一个自我

  □一考生

  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栖居着另一个与现实生活不同自己,正如著名诗人纪伯伦所讲,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里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

  “光明”中的“我”,犹如置身于梦幻泡影中,穿上不真实的外衣;黑暗中的“我”犹如置身于孤独的国,真实、敏感、忧伤。一个人要学会在两个“我”中灵活“腾跃”,目的是令自己立于世而不愧于心。然而从一个自己走向另一个自己,说起来容易,所需要的决然与勇气,又有幾人能体会?

  鸠摩罗什翻译佛经典籍,对佛教在中原的盛行具有奠基地位。他也是经过一次次艰难险阻的磨炼得以走向另一个自己,从而在文化传播史上灼灼耀眼。鸠摩罗什原是龟兹国有名的法师,当时举国信奉小乘佛教。而在其游历各国时深受大乘佛教之感染,毅然改教,不顾众人反对。大乘与小乘之别即在于,小乘只度己,而大乘则度人,具有普度众生之情怀。他在无数次论辩后,终于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崭新的自我,成为宣扬大乘佛教的法师。倘若他不经历困苦,不改信大乘,也许终生只是西域小国一位小有名气的法师,中原历史中将没有佛教的印记。正是鸠摩罗什敢于突出黑暗中的“我”,坚信自己的清醒,才能历经磨难后成为中原佛教之鼻祖,让无数人的生命有了意义,带给中原新的思想观念和信仰。

  近现代亦不乏这样毅然勇敢地走向另一个自己的例子。三毛,本是台湾一名女作家,一个本应是娇弱美丽的女性。但是她没有沉迷于现状,而是选择了突破,踏上了寻找另一个自己的道路。最终她发现了大漠之美,在无情广袤的撒哈拉中她完成了自我的蜕变,找到并成为了一个崭新的自己——一名坚韧内敛的女子。她的文字中逐渐多出一份沧桑,多出一份野性,更迸发出一种自然生命力的强劲。这蜕变的过程也许撕心裂肺般痛苦,却让她的情、她的影、她的文字流进人们心坎中,镌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种子冲破大地的羁绊,才能生根发芽;天空经历乌云的笼罩,方有雨后美丽的彩虹!当现实的光成为麻痹人的毒药,像鸠摩罗什、三毛他们一样,勇敢地屏蔽它们,带着内心的清醒守望新的黎明吧!

  (注:这是2010年北京西城区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的范文,经过润色用作范文也很切题。)

  名 师点 评

  1.范文在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一个人要学会在两个“我”中灵活“腾跃”,目的是令自己立于世而不愧于心。主体部分又运用了“论据并列”的论证方法论证观点。2.行文富有文采,整篇文章很多处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更难能可贵的是,修辞句都能传达出实实在在的意思,而不是为了有文采而“有意为之”。

  突围角度三:形象论证的运用

  名师支招:很多同学总是觉得议论文难写,主要是不懂得议论文的说理方法。其实方法可以平实,如演绎说理;可以形象,如比喻说理、对比说理等。而后者往往使得文章既有理趣,又有文采。

  【佳作赏析】

  沐浴阳光的痛苦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高三(12)班 李铭康

  人类的不断进步需要先驱者的引导,但是这些走在最前面的人,他们一开始却是饱受质疑,极其痛苦的。因为他们克服了人的惰性——在阳光里睡着!

  这些不愿在阳光里睡着的人,想他人之不敢想,做他人之不敢做。他们的痛苦,不仅在于没有前人的经验,更在于不被他人相信。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遭到他人的质疑,甚至被认为是异教徒,为此,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被绑在十字架上烧死,至死他的观点都未被人认同,直到多年后才被人证明是正确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问世,也引起旁人的质疑和争议,但是他硬是顶着被宗教狂热者攻击的巨大压力,默默无闻、不求功名地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搜集资料,来充实他的学说。这些勇于发现真理、敢于打破陈规的先驱者们,与当时野蛮的集体意识对抗是痛苦的,是常人所无法忍受的,但是他们心中有另一个“我”让他们坚持了下来,他们成了走在前面的人。

  对于贤者而言,在阳光下睡着,虽然可以掩藏棱角,获得快乐,但他们离开阳光后内心是痛苦的,因为他们崇尚真理,不愿这样“浑浑噩噩”。所以,他们在黑暗里醒着,以压力为动力,以痛苦为鞭策。如果爱迪生没有通宵达旦地在实验室工作,因为上千次的实验失败而沮丧放弃,他又怎么能发明出灯泡,使人类告别黑暗呢?

  是的,在无人打扰、安抚自己创口的黑暗里,那些先驱者通常都以超乎常人的心智、毅力和能力看透磨难,看到未来!所以在面对困难时,他们能够从容处之,坦然受之,不抱怨,不放弃。

  著名诗人纪伯伦说过:“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我在黑暗里醒着,一个我在光明里睡着。”我想,如果一个人有强大的内心,有敢于冒着日光走在最前面的魄力,无论其身份地位如何,都可以无惧一切艰难险阻,都能在这世上实现其价值。反之,一个人只是固守“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的“混世”态度,即使处在最好的平台,占有最佳的位置,也终将被他人甩在身后。所以,强大的内心、良好的心态,这些才是先驱者们在痛苦中重生的秘诀。

  每个人都要沐浴阳光,问题是在阳光之后的黑暗里你知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在黑暗中,你清醒地找到了方向,那么在将到来的阳光里,将清醒化作动力吧!也许你会遭受痛苦,然而痛苦、逆境中激发出来的动力、潜能,往往是无限的,血沃之地才会长出真正的“金麦穗”!

  名 师点 评

  1.结构清晰。文章从开头提出先驱者们承受的痛苦,引出文章要探讨的对象,接着讨论贤者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群体”与“个体”,最终形成结论:无论怎样,人都應学着奋斗!2.素材调用灵活。作者善于运用素材,无论是哥白尼、达尔文、爱迪生,还是纪伯伦的诗句都切实说明了相应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