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贩子为何被称为“黄牛”

作者:陈璧耀 来源:《意林少年版》

  虽然现在买火车票实名制了,但是各类票贩子依然活跃在演唱会门票、球票、电影票等各类紧俏票的领域。

  人们常在“黄牛”前冠一“老”字,用来形容勤恳工作的劳动者,何以又用来喻指票贩子呢?

  把票贩子称为“黄牛”,最初应该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都市上海。

  那时上海有一些作家在报上连载一种名为“俗语图说”的文字,其中就有一则关于“黄牛”的图说。

  该图说认为:“上海的黄牛党,有组织,也很负责,在电影院门口出卖的票子,虽然价钱贵些,但绝不是假票子。我们实在弄不到票子时,只要去找黄牛,他总有办法帮你解决。”文章认为,“上海的黄牛”和“田间的黄牛”一样,在“负责到底”的精神上完全一致,因此就把他们比喻为“黄牛”了。这种说法对“黄牛”还真有点褒扬的意思。

  但从近来各地查出不少黄牛贩卖假票的报道看,黄牛的 “负责”精神,已大不如昔了。

  另一种说法认为,“黄牛”在沪语中原是喻指掮客的。

  “掮客”是一些居间介绍买卖赚取佣金的人,即所谓的经纪人。掮客属于那种“无本经营而又不承担风险的买卖人”,上海人把“负责任”称“担肩胛”,而黄牛的肩胛骨下塌像没有似的,因而“黄牛”被赋予“不敢承担风险和责任的人”的意思,在沪语中带有贬义。

  这两种“黄牛”称谓由来的说法,虽角度有所不同,却都是抓住某个相似点来取譬的。